很多中小微企业对自身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不强,还可能面临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法律风险。若企业想提前规避这类风险,可借助空格律所提供的企业常年法律顾问服务,让专业团队把控知识产权相关问题。
从定义来说,知识产权是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所对应的权利,常见的三大类包括商标权、专利权和著作权。这些权利能让创作者或发明者对自己的作品、发明拥有独占使用权,从而在一定时间内,从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中获得经济收益。
我国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第一百二十三条也明确规定,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知识产权。权利人可对以下客体享有专有权利:
(一)作品;
(二)发明、实用新型、外观设计;
(三)商标;
(四)地理标志;
(五)商业秘密;
(六)集成电路布图设计;
(七)植物新品种;
(八)法律规定的其他客体。
二、企业常见的知识产权风险
(一)五类常见风险
专利风险:过去,一个设备、一条生产线通常只申请一件专利,很容易被他人规避。现在随着专利布局的发展,一个设备或产品上若有多个创新点,会申请多件专利进行全方位保护。对其他企业而言,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侵犯了他人专利。
商标风险:申请商标时,若不仔细做检索,可能最终所有申请都无法通过;另外,商标使用不规范,也会被国家商标局撤销,导致企业失去商标专用权。
著作权风险:企业宣传时会用到各类文字、图片,这些内容大多具有著作权,若随意使用且未获得授权,很容易构成侵权。
商业秘密风险:像企业招投标信息、分管人员联系方式、产品销售价格、优惠条件等关键信息,有可能被内部人员或合作方泄露,给企业带来损失。
不正当竞争风险:企业在市场竞争中,若存在夸大宣传、低价倾销、诋毁其他企业产品等行为,也会涉及知识产权相关的不正当竞争风险。
在企业风险管理过程中,专利风险和商业秘密风险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两类。
(二)经营各阶段的潜在风险
除了上述常见风险,企业在经营的不同阶段,还存在一些潜在的知识产权风险,具体可分为三类情况:
研发活动期风险:研发项目立项论证时,若没详细检索现有技术,可能出现重复开发的情况,或者自主开发的成果因与现有技术冲突而无法使用;研发完成后,若没及时对成果进行有效保护,容易被他人抄袭,或受他人已授权专利的限制,导致研发成果无法落地;此外,产学研合作过程中,若没明确知识产权的归属,后续可能引发合作方之间的权属纠纷。
生产活动期风险:采购环节若没对供应商提供的产品和技术做知识产权评价,可能会因使用了侵权产品或技术,导致企业侵犯第三方知识产权;委托他人制造产品时,若没明确研发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、使用范围及保密要求,容易引发后续的知识产权纠纷;与上下游合作单位合作时,若没厘清知识产权归属及保密责任,可能造成企业核心知识产权流失。
销售活动期风险:产品销售过程中,企业使用的商标、广告语、营销方案等,若与他人已有的知识产权冲突,也可能侵犯他人知识产权,面临法律追责。
综合来看,企业之所以会面临各类知识产权风险,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对知识产权进行有效管理,也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。若企业想系统解决这一问题,可咨询空格律所。